



近期不少预制食品的外包装上多了一个拇指大小的二维码,用手机扫描这个二维码,可以看到该食品的配料表、生产日期等更全面的信息。这个二维码就是我国目前正在试点的数字标签。(12月3日《经济日报》)
食品有了数字标签,用手机“扫一扫”便可看个明白、吃个放心,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件好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需求的提升,消费者比以往更加注重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但是很多食品的标签信息印刷得又小又密,给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获取信息带来不便。
食品数字标签对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推广食品数字标签有望解决当前食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的安全、营养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既然是好事,就要把它办好,要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据报道,目前已经发现一些上市食品的数字标签呈现出的信息丰富程度和有效性参差不齐,比如有些数字标签里可以看到产地、生产日期、配料表等较全面的信息,而有的数字标签则用大篇幅进行公益活动推广等。
要把好事办好,首先要标准先行,做好规范。要把数字标签标示的内容纳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范围,明确其应用原则、要求和展示内容,保证数字标签展示信息的真实、规范,为食品生产经营和市场监管提供技术依据。
其次,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守土有责,加大线上线下的监管力度,对原料、生产、储存及销售等各环节进行溯源,确保食品数字标签真实可靠、全面准确,做到与实物相匹配,保障食品安全。
另外,对少数涉及数字标签造假的食品企业,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从严从重予以查处。对屡教不改的食品企业,要取消食品产销的资质,形成震慑,以此倒逼食品企业规范经营。
只有多方共同努力,食品数字标签才能真正起到方便消费者获取信息、促进食品生产企业规范经营,以及为市场监管工作提供信息支持等作用,也期待食品数字标签能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