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增多,人车路矛盾加剧,轻微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据统计,在滨州市,每年交通事故中七成左右属于轻微交通事故。事不大,但处理起来却很繁琐。怎么办?
滨州公安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自今年9月1日起在滨城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以及北海经济开发区推行轻微交通事故视频快处,群众“一键”视频报警,平均10秒钟见警,滨州市交警支队视频快处中心视频处警,平均8分钟处置完成。运行80天以来,视频快处 2071起轻微交通事故,日均25起,4200余名当事人享受到快捷业务办理体验。在600余人次的跟踪回访中,群众满意率达100% 。
事故处置“跑起来”
11月11日,2023 年冬滨州的第一场雪落下,天冷、路滑,早晨上班的张先生驾驶小型轿车与另一辆轿车发生追尾交通事故,幸无人员受伤。
他在“交管12123”App上进行视频报警,在接警员引导下,与后台民警进行视频通话,按照步骤进行视频收集、固定现场证据。6 分钟后,事故处置完毕,当事双方撤离现场,避免了一次上班高峰期的交通拥堵。
最后,在人脸识别核对有效信息环节,双方当事人同框出镜,露出了笑容。“没想到交通事故处理也能视频办,而且这么快,太方便了。”张先生说。
事故现场处理环节完毕,并不意味着整个事故处置的完结,交通事故处置民警还有很多后台工作要做。
滨州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魏曙光介绍,视频处置环节主要是由接警员完成双方当事人基本信息采集、拍摄事故现场照片、同步识别车辆、确认机动车交强险信息等。按照流程,上述工作完成后,接警员引导双方即刻撤离事故现场,防止二次事故发生,保障当事人及其他人安全,避免造成周边道路长时间拥堵。
接下来,就是责任认定问题。“当事人可以通过‘交管12123’App,查看事故处理进度、事故责任认定电子文书,不用再跑去事故科办理。如对事故责任认定有异议,可在收到手机短信之日起3日内申请复核。”滨州市交警支队事故科科长刘飞介绍。
当事人后续理赔怎么办?滨州市交警支队事故科副科长赵伟介绍:“人保、平安和太平洋三大保险公司与交警事故快处系统信息共享,当事人同样可以在‘交管12123’App上完成理赔,不用再向保险公司报案。”
据统计,9月1日至11月19日,滨州市交警支队事故视频快处中心共接处警 2367起,其中视频快处 2071起,占比达87.5% 。平均每起警情见警时间由线下15分钟缩短至线上10秒钟,处置时间由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8分钟。
工作效率“大提速”
原有模式下,事故当事人焦急地在现场等,事故处置民警处理完一个事故还有另一个事故,无奈分身乏术。
滨城区交警大队事故科民警赵建波深有感触。他说,依照传统出警方式,民警到现场处置警情,平均处置一起警情用时约30分钟,大部分时间浪费在路上,遇到恶劣天气、上下班高峰时段,到警时间会更长。
他向笔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滨城区交警大队辖区总面积 697.49平方千米,平均每日事故警情约50起,相距最远的事故现场往返一次约60公里,需要1小时左右时间,民警每天有10小时以上的时间都在警车上,行驶路程超过300公里。
推行视频快处后,视频快处中心分担了一定量的轻微事故业务,滨城区交警大队辖区平均每日接警量降至30起左右,事故科民警日均少跑 200多公里,在车上时间缩短至5小时。
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事故处置需要,并不是所有轻微道路交通故事都适合视频快处。刘飞介绍,一般情况下,只要是“人有证、车有牌、车能动、有保险”的轻微事故,当事人手机安装有“交管12123”App最新版本且支持视频通话功能的,就可以视频报警。但是机动车无号牌、未年审、未购买机动车强制险等 12 种情况下,是不能进行视频快处的,需要事故科民警现场处置。
传统警务插上“科技翅膀”
滨州市交通事故快处的秘诀,在于公安机关内部部门协作、数据打通、机制重塑、流程再造等一系列改革创新。
滨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与交警支队协调联动,开通122接处警平台账号,优化派警、处警、反馈、退办等各流程环节,形成交通事故警情处置闭环。如遇一线民警到达现场后无法根据事故形态判定事故责任,后台事故处理民警可通过电脑端可视化执法视频调度平台,在线调取事故视频,并推送到有需求的民警移动终端,方便现场处置民警掌握事故发生过程。
这些不断进化、完善的信息化手段,成为“线上出警”、快速处置交通事故的数据支撑力。
滨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王宏刚说,近年来,滨州公安从市民出行感受和快速处置需求出发,想尽办法提升事故快处工作效率,减少群众等待时间,实现了从 1.0版的“掌上交警一点通”,到2.0版的“微e赔”,再到3.0 版的“交管12123视频快处”自我蜕变革新,成为滨州公安将数据赋能融入公安实战的生动实践,推动了基层交管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