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监狱中心医院教育改造科科长杨颖的案头有很多本工作笔记,里面的每一页,记满了她与患病罪犯打交道的日常。
多年来,杨颖和医务民警一起,在治愈罪犯病痛的同时,也携手救赎他们的心灵。
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她讲述医务民警和罪犯之间的故事。
一个气温骤降的周末,我接到我们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姚鹏的电话,声音充满喜悦:“林某出狱了,我把她送到监外,我相信她会努力弥补罪行,过好新的一生。”
挂电话的时候,我的思绪回到7年前。
2016年9月,蓬头垢面的罪犯林某被送到我们医院,她患有艾滋病和抑郁症,对判决不服、对疾病恐惧、对环境陌生,双眼满是“对抗”。
林某话很少,姚鹏和冯刚医生每一天都不间断地去她那儿查房、询问、检查,护士也一日三巡地督促她听医嘱。我们民警在动态犯情排摸、个别谈话和集体点评后,记录下林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并安排她参加监区健康讲座。
林某此后开始第一阶段系统化的干预和治疗。我的笔记本记录了她2017年7月接受的第4次曼陀罗修心活动:“情绪状态平静,稍皱眉……能自述。”参与活动时,她曾透露“很想家,很想妈妈”。
经过第一阶段干预,林某从“向外对抗”开始“向内自责”,干预便顺利转入第二阶段。医生们为她设定了治疗方案,民警通过细节发现,她喜欢写随笔,于是买了书引导她写作。
2019年,林某术后在修心日记上写到,“手术台上,我异常紧张,医生和我聊天,帮我缓解情绪……医生和警官从来没歧视过我们,他们一直在拯救我们。”
这一年,林某已成为报道员,在监狱系统内的刊物上,陆续发表了一些作品。
在系统化健康教育矫治中,林某从轻度抑郁症状转变为正常,其它睡眠、焦虑、躯体症状各项指标都正常,案例很成功。
我得知,林某临释前一个月,思想情绪并不稳定,睡眠也时好时坏。我们提前请省疾控专家为临释艾滋病携带者(感染者)线上线下做的专题,解答了她很多的顾虑和疑惑,给了很多信心。
这些年来,我与很多艾滋病罪犯打过交道,我们要帮助他们治疗疾病,更要协助他们树立健康意识,明确“感染到我为止”的社会责任。
这是个课题,也是个难题,更是我们的目标。这让我不禁想到秦某,她是系统化健康教育矫治中变化较大的一名罪犯。
秦某因同时感染艾滋病和丙型肝炎,几近丧失生活信心。姚鹏和他的团队对秦某开展健康治疗,而我和同事们则重点为她安排健康课程等,实现“医、管、护”三维一体干预。
慢慢地,秦某健康状况改善了,情绪也稳定了。2019年,监区“守护红丝带”活动中,民警把一枚红丝带慎重地交给秦某:“你要好好守护,尽己所能去帮助需要的人。”活动后,秦某立马就申请加入医疗互助小组。
2021年秦某临释前,我们得知,秦某有备孕计划,于是专门为她开展了一次母婴阻断知识的宣教,告诉她出狱后应该如何在当地疾控部门进行档案转介、领取免费药、咨询相关治疗的具体政策等。
大约一年后,秦某通过母婴阻断,成功诞下一名婴儿。
来源:浙江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