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乃民生大事,物业纠纷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让“小问题”升级为“大矛盾”,影响社区的和谐安宁。
桐乡法院坚持能动司法,积极延伸司法服务触角,主动把“坐堂断案”变为“上门解纷”,走出一条“党建引领、源头预防、多元治理”的物业纠纷治理新道路,有力维护社区平安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护航经济社会发展。
党建引领
带动风险源头预防
“我们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向小区每栋楼的党员楼道长反映,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家住桐乡市梧桐街道某小区的居民感慨良多。
很难想象,这里曾因物业费缴纳、停车等问题矛盾不断。现在的和谐氛围得益于全市正在开展的“红色物业”党建工作。这给物业纠纷源头预防治理开辟了新思路。
秉持着“少诉无讼”的工作理念,2023年以来,桐乡法院探索融入社区网格治理,并在市委组织部牵头下,联合住建、司法、社会治理中心等部门,建立“红色物业”推进物业行业纠纷源头治理工作模式。行业主管、“红色物业”自治人员、社区成为前端治理主体,法院作为普法宣传、法律指导、纠纷调解的重要力量,共同预防治理物业纠纷。
与此同时,为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一线,桐乡法院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百米”,以社会治理中心和物业行业协会共享法庭为中心,将司法服务延伸到基层最小治理单元,选择业主体量较大的小区试点设立“流动共享法庭”3个,小区业主、物业服务人员、物业“红管家”、党员楼道长等各类人员均可通过“流动共享法庭”观摩典型案例庭审、观看普法视频、咨询涉诉相关事项等。截至目前,已联合开展法治进小区活动10余场,惠及受众2000余人。
多元共治
推动纠纷分层过滤
“我们接手小区物业管理以来,一直尽心尽力为业主们提供服务,但他欠着前两年的物业费不交。”
“我没有故意拖欠,我曾介绍老乡买房,之前物业承诺给我减免这两年的物业费。”
在物业纠纷特邀调解工作室内,某物业公司负责人与业主刘先生展开争论,调解员积极协调,最后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特邀调解工作室的建立,是桐乡法院在物业纠纷治理上的又一项重要举措。2023年以来,桐乡法院健全完善物业纠纷分层过滤机制,联合各方,形成社区自治人员-特邀调解员-行业治理工作小组-专业法官“全链条”解纷新模式。
对于争议不大的矛盾,通过社区自治人员化解;对于简单易调解的矛盾,通过物业纠纷特邀调解工作室,推动行业协会特邀调解力量入驻法院“类案解纷一件事”平台,让特邀调解员调解;对于可能涉众、疑难复杂的矛盾,借助桐乡市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法院与住建部门联合成立的“物业行业治理工作小组”,加强风险研判、处置协商,并组织开展常态化法律宣讲、纠纷调解等;法院还梳理总结近3年全市物业纠纷案件特点,形成调研报告。2023年以来,有88%的物业纠纷在诉前成功调解,物业案件受理量同比下降75%。
能动履职
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某小区于2007年建成并使用,涉及业主300余户,因部分业主长期拖欠物业费,物业多次催讨未果,将18名业主起诉至法院。考虑到案件情况相似,法院选取其中1件先行审理、先行判决。
为彻底化解矛盾,打开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心结,承办案件的周法官在判决后,召集物业公司和小区业主进行恳谈,促使其他业主以“示范判决”为例展开协商,缴清了拖欠的物业费。
近年来,桐乡法院加大示范诉讼在涉房产、物业等群体性纠纷中的运用,在统一裁判尺度、节约司法资源的同时,不仅为当事人理性维权提供了裁判指引,最大限度减轻当事人诉累,也为开展针对性的普法宣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助力提升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的法治意识。
同时,为真正实现胜败皆明、案结事了,桐乡法院用足用好判后答疑、司法建议等手段,全方位延伸司法职能,强化诉后履行跟踪,促进涉物业纠纷案件胜诉权益兑现,全力续写审判“后续文章”。通过梳理总结物业纠纷的成因、规律、特点,及时发现行业治理问题短板,已向住建局、物业公司等发送司法建议4份,推动主管部门堵塞管理漏洞、物业公司提升管理水平,助力构建市域物业行业良性生态环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追溯源头,到锚定问题,再到激活基层各类治理力量协同作战,推动实现类案纠纷共商共治。这只是桐乡法院探索诉源治理、预防化解纠纷的一个缩影。下一步,法院将继续坚持司法为民宗旨,切实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以有力有效举措,为提升物业服务管理和市域精细化治理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助力营造和谐、舒适、优美的安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来源:浙江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