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法治网---中经视觉旗下重点法治网站
欢迎您进入中经法治网!
首页 > 普法警示
别打着“支教”旗号做旅游生意
来源:中经法治网 2024-01-26 08:06:21

  近日,B站博主周岁时发布的一条质疑短期支教成为生意的视频,获160万播放量,引发网友热议,与之相关的“旅游支教”活动也因此进入公众视野。去年以来,此类以“支教”为名的旅游团十分火爆。记者调研发现,旅游支教目前已演变为成熟的产业链。

  所谓“支教”也称扶贫支教,是指支援落后地区乡村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的工作。可见,支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行为。在影视剧和现实中,常能看到一些年轻人放弃城市舒适生活,选择到偏远地区支教,在帮助山区孩子的同时也让自己人生更多彩。而近年来兴起的旅游支教,则偏离支教的本意。

  报道显示,一些针对贫困地区的支教项目,规划好每天活动的时间地点,游玩体验时间长于教学时间,行程单和旅行社出团通知格式如出一辙;组织方名为“义工组织”,本质是商业化公司;宣称能为参与者申请国内外名牌高校“提升背景”,含金量却模糊不清。这种旅游支教非“真支教”。

  “真支教”应该是一种公益行为,以帮助偏远地区学校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支教人员的时间、精力都用在教育教学方面。反观旅游支教,有的以游玩为目的,有的以升学评优为目的,并不是志愿行为、公益行为,而是自利行为。虽然旅游支教中会安排教学体验,但蜻蜓点水式支教,对乡村孩子意义不大。

  直率地说,旅游支教实际上是打着“支教”的旗号做旅游生意。这是某些旅行社的业务“创新”,给乡村旅游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支教旅游”;或者是一些留学中介机构为了给服务对象“镀金”想出来的新点子。参与者花10000元“支教”7天,收获多少不得而知,而操盘的商业化机构应该获益不少。

  鉴于旅游支教只是安排非常短暂的教育体验,很容易影响乡村教育的秩序性和稳定性,加之偏离了支教的公益属性,乡村学校是否应该谢绝这种“伪支教”,值得思考。教育部门是否有必要规范支教活动,叫停以“支教”名义从事其他商业活动的行为,也值得研究。按理说,支教活动不该夹杂旅游项目。

  换言之,支教是支教,旅游是旅游,两者不应该混为一谈,更不能“挂羊头卖狗肉”。因为这也扰乱了旅游市场正常秩序。是否应该禁止旅行社操盘支教旅游项目,是文旅主管部门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另外,支教旅游“含金量”有多大,是否对想出国留学人员造成误导,也需要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在各行各业都积极创新发展的语境下,旅游业务创新应该予以支持鼓励。不过,打着“支教”旗号行“旅游”之实的支教旅游,并不是旅游行业正确的创新态度。

  从相关报道可知,支教这种生意,其实有人十年前就在做。而今,更多的人和商业机构将支教当成了生意来做。说句不好听的话,当支教成为一门生意,也就玷污了支教多年来积攒的好名声。希望支教回归支教,旅游回归旅游。

  来源:浙江法治报

(责任编辑:雅君)
 
中经法治网---中经视觉旗下重点法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