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医院看这个病不专业的,我认识一位退休老中医,医术高明,就在附近诊所坐诊……”在医院挂号时遇到这种搭讪的“好心人”,求医心切的病患可要当心,别被忽悠进了“黑诊所”。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医托”团伙诈骗案,该团伙内部分工明确,在上海各大医院进行“医托”诈骗,共涉及被害人1800余人,涉案金额达700余万元。目前,经浦东检察院提起公诉,该团伙23名被告人因犯诈骗罪被法院作出判决。
“同病相怜”还是另有所图?
2023年5月,赵先生陪母亲在上海某三甲医院看胃病。挂号候诊时,一名男子上前与赵先生搭讪。交流中,此人透露自己也曾患有胃病,就是这家医院的一位老专家治好的,不过老专家已退休了,目前在一家中医馆坐诊。此时,一名陌生女子也凑上来,“同病相怜”的她表示,听到这位老专家的高超医术后很想去求医问诊,并邀请赵先生及其家人一同前去。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赵先生及家人与这名女子一起来到中医馆。挂号后,一名头发花白、身穿白大褂的医生为赵先生的母亲诊疗,并开具一份处方,另有一名医助在处方上写明疗程。挂号费加上药费,赵先生竟然需要支付8303元。
发觉自己可能被骗的赵先生当天前往派出所报案。无独有偶,除赵先生外,另有多名被害人陆续因相同经历报案。一个流窜在上海多家重点医院诈骗病患的“医托”团伙浮出水面。2023年7月,公安机关将该团伙老板易某、邓某波为首的数十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并于同年8月移送浦东检察院审查起诉。
“医托”打配合,做戏做全套
经查,2023年3月,曾因“医托”诈骗入狱的邓某波与易某在上海合作经营多家“中医馆”,实际是“医托”哄骗病患来找“假专家”看病、售卖高价中药的“黑诊所”。为迷惑患者,这些“黑诊所”都挂靠于有资质的正规中医馆下,在正规诊所里租用场地。李某杰等三人冒充医术高明的退休老中医“坐诊”。有时,挂靠的正规诊所搞活动,一些普通患者也被迷惑,走进了“假专家”的诊室,误以为这是正规诊所的一部分。
“黑诊所”的整个就诊流程也是以假乱真,易某团伙里的几十名“医托”分散潜伏在上海各大重点医院的候诊室,通常采用几名“医托”打配合的方式寻找“客户”,有搭讪的,有帮腔的,还有冒充病患一起前往“中医馆”看病的。为不露破绽,“医托”也要走完挂号、就诊、开药、付费的全流程。被骗来的病患支付药费后,“医托”可从中抽取55%为提成,如果病患能来复诊,“医托”还能再拿一份提成,因此“医托”大都和病患保持着微信联系,谎称自己“服药后效果很好”,引诱病患再次上当。
“名医”是假,“名药”更甚
实际上,被害人服用了这些高价中药后病情并未好转,甚至有人出现肠胃不适的情况。有些被害人反映,“名医”在看病时对病情进行夸大,自己病没治好,心理还很“受伤”。
浦东检察院在对此案提前介入的过程中,指导公安机关对该团伙开具给患者的处方、药材情况进行详细侦查。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附属医院的三名专家查看了涉案的500余份处方以及部分被害人提供的所购药材后均表示,这些处方不仅在格式上不符合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更存在剂量和煎服方法不明确、药不对症的问题,实际药材更是缺斤少两,品质很差。“如果不合剂量的药品煎制出来又不按煎服方法进行服用,肯定是对人体有害的。”专家解释道。
经查,易某聘用的三名所谓“名医”仅持有医师执业证,并没有“高超医术”“丰富经验”。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开具处方后确定用药疗程的权利也不在“医生”手上,而是由毫无行医资质的“医助”制定。正规中药用药疗程应在7-14天左右,而老板易某等人为牟利,要求“医助”按照病患家庭住址、经济情况等制定药期,一般给本地病患一次开21天的药量,外地病患一次开28天。
此外,易某还与一家药房的负责人袁某萍(另案处理)达成合作,由袁某萍的药房负责代煎药,通过修改处方的方式对药材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最后将药液寄达患者。这样一番操作下,每贴中药的成本仅为20元,而实际卖给患者的价格却高出7-8倍。
检察机关根据犯罪嫌疑人涉案时间对其所有转账凭证进行筛查,将该医托团伙所使用的收款平台的结算资金,按照付款人、付款时间与发药药房快递记录中的收货人、寄件时间匹配,审计后发现该团伙涉案金额共计700余万元,涉及被害人达1800余人。自2023年11月起,浦东检察院已陆续对该团伙“老板、医生、医助、医托”共计35人以诈骗罪提起公诉,目前,法院已对其中23名被告人作出判决。
来源:浙江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