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法治网---中经视觉旗下重点法治网站
欢迎您进入中经法治网!
首页 > 法治文化
用科技守住“生命线”
来源:中经法治网 2024-03-18 07:51:14

  安全,是城市交通的生命线。这些年来,我省道路交通治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20年前,万车死亡率(死亡人数/机动车保有量)14点多,2023年,万车死亡率已小于2个点。

  “事故少、秩序好、服务优、群众满意”的交管新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在交警岗位上坚守24年的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西湖大队大队长蒋定军,一路见证了杭州交通的巨变。他觉得,是越来越智慧的科技,守住了城市的这条“生命线”。

  向谁问计

  2000年,警校毕业的蒋定军加入杭州市西湖交警大队二中队,在体育场路松木场路口执勤。

  那个年代,指挥交通几乎全靠人工——蒋定军得赶在信号灯启动前作出预判,用标准手势指挥过往车辆。交通信号灯也靠手动调整,若发现某个方向的车辆增多,就把这个方向的绿灯时长调长。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支笔和一个本子,每逢有汽车经过,就把车辆号牌、来往方向、时间填记下来,用于统计流量,也方便查询车辆违规情况或查找失物。”蒋定军回忆。

  蒋定军摸透车流量规律后,琢磨了一套“东赶、南放、西拉、北移”的交通指挥“四部曲”,让松木场路口车辆通行量达到其他路口的两倍以上。

  那时候的蒋定军,一班岗要打1000多次手势,喊话1300多句,因“路”制宜的交通治理理念也很快传开,交警纷纷效仿,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没想,仅几年,松木场路口又扎扎实实堵上了——当时,杭州私家车以每月5000多辆的速度增长,市区大部分道路车流量呈饱和状态。更令人担忧的是,交通事故发生率随之直线拉高。

  “那时,处理交通违法行为也全靠人力,我们得像中医一样,通过对刹车印等行驶轨迹‘望闻问切’,再加上核对口供等手段,还原事故现场,效率不高。”蒋定军说。

  蒋定军开始意识到,城市交通治理,光靠纯人工、单兵作战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就算交警们想的办法再巧妙,也抵不过月月超万的汽车增长带来的影响。

  交通治理,到底该向谁问计?

  科技治理

  2013年,我省开展了城市道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行动,查处车辆行人闯红灯、酒后驾驶、超速(飙车)等8类城市道路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杭州交警将目光瞄准了科技——当年,全市在杭州的西湖大道、庆春路、体育场路等10条道路上,增设了一大批视频监控、微波监测、电子警察系统和按钮式人行信号灯……

  2015年,西湖交警创建了视频执法工作室。“工作室不仅能对违法行为进行抓拍,还能采集分析车流数据,让我们的执勤变得更加科学。”蒋定军对工作室成立不久后,高效处置的一起警情记忆犹新。

  那天,在松木场路口,一辆轿车与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电动自行车车主倒地不起。在工作室值班的蒋定军看到这一幕,锁定事故发生点,和另一名同事火速赶往现场,所幸伤者的伤势并不严重。轿车车主说,车祸发生后,自己大脑一片空白,还没想到要报警,就看到交警出现了。

  次年,杭州城市交通治理迎来全局性变革——“城市大脑”项目启动,接管杭州市128个路口信号灯,能自动识别40余种道路交通事件,让处置效率直接提高了9倍。

  2021年,杭州交警启动“秋冬季交通安全保卫战”。彼时,已是大队长的蒋定军请来浙江工业大学研究院的专家,全员培训使用道路隐患排查数字化应用。那年,他带领团队构建了辖区交通安全智能化管理体系,把三圈(入区圈、限行圈、重要部位圈)20套卡口系统、10个点位实线变道电子警察系统、200个绿色停车位以及电动自行车物联网感知体系等交通科技建设列入全年城建计划。

  如今,杭城交通治理的“科技味”越来越浓,举措也越来越丰富——杭州交警创新研发了“交安码”,通过大数据找出事故特征并建立动态积分模型,数字化评价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文明行为,实现精准防控;推出城市货运导航、智安通、电动自行车智控系统等数字化应用,其中城市货运导航可在线生成货车通行线路,实现“线上全市通办、路线智能生成、一键秒级审批、全天候即办即走、一路语音护航、动态监管预警”等功能。

  科技的温度

  20多年来,随着城市交通治理模式越来越智能化,蒋定军看到,高科技带来的不仅仅是高效率,科技的背后同样涌动着执法的温度。

  蒋定军有个绰号,叫“笑脸哥”。在同事眼里,他总是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老百姓很爱听他讲的话。蒋定军认为,执法要严,但服务要热情,要让老百姓感到满意和暖意。从警以来,蒋定军也见证了杭州交警执法理念的不断进步。

  2019年起,杭州借助城市大脑系统,推出了“优驾容错”管理措施,对机动车的轻微交通违法行为有4项轻微不罚和17项首违免罚;对非机动车驾驶人,除了4项重点违法外,其余均首违免罚。

  “这项措施通过有限度地宽容,让守法者在‘不得已’或‘无心之失’的时候,获得被原谅的机会。”蒋定军说。

  之前,西湖区有一位女士开车送发烧的女儿去医院看病,因心急,找了附近路边的一个空位停车。此次违停,她没有收到罚单通知,等来的是交警提醒的短信。因为连续3个月无违法记录,王女士被予以警告教育,不罚款。

  “这样的柔性执法很有温度,能够激励越来越多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蒋定军说。

  为了让群众办事更为便利,2023年,省公安厅联合多部门,启动非伤人交通事故处理(浙里快处)一件事集成改革,通过交警、保险等跨部门数据融合,推出“浙里快处”网上平台——发生非伤人轻微物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只需要在手机上操作三个步骤,就能完成报案流程,这让交通事故的处置时间缩短了2/3。

  “现在回头看,当初的疑惑早已解开,科技创新让杭城交通产生了巨变。”蒋定军说。

  来源:浙江法治报

(责任编辑:雅君)
 
中经法治网---中经视觉旗下重点法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