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公布全省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第二批入选人员名单,杭州市共有13人入选。这些来自田间的“土专家”们凭借着自身专业技术,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进步和生产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谢建东:
持续学习让机械师蜕变为农机专家
“做好现代农业,需要将技术与经验结合,在学习中改进生产过程。”在萧山区浦阳镇谢家村,49岁的谢建东指着身前数台改装的农业机械装备,脸上满是自豪。
谢建东曾从事机械装配行业,当下承包水稻5800亩、小麦2500亩、油菜1800亩,农机服务面积达10000多亩。
“农机作业主要还是在‘耕’和‘种’上去下功夫。”谢建东说,早年谢家村不少农户都购入拖拉机用于土地平整与耕种,“似乎农业机械化后就可以增加效能。”然而,当时国内的农用拖拉机旋耕机技术相比国外同类产品,在水平度上有明显差距。“手动调整水平度误差过大,土地如果不平整,会显著影响作物排水、土壤通气等,可洋产品的价格一点都不便宜。”研发一款适合萧山一带地形、土质的拖拉机旋耕机正当其时。在当地农业农村局引荐下,谢建东与浙江理工大学合作开展“拖拉机水平平行系统”开发。在随后的日子里,谢建东一点一点地在田间地头试验、改装拖拉机设备。“萧山地区的农用地地形崎岖程度高、土壤黏性大,这都会干扰实验室里的理论数据,让实际效果与预想千差万别”。结合谢建东的机械经验以及无数次的田间调试,终于研发了适用于国产设备的“拖拉机水平平行系统”,并成功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高校有技术,而我有经验,研发也是我学习的过程。”谢建东说。
如今,谢建东已获得浙江农林大学的农学学位,在萧山当地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农机专家”,“未来我还将继续学习,向种植业的产业下游拓展,研发技术造福更多的农户。”谢建东说。
包洪军:
城市白领用科学经营开辟农业振兴路
人们常用“七山二水一分田”来形容浙江地形崎岖、耕地稀少的农业条件,然而在包洪军的家乡——临安区板桥镇秋口村,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环境更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85后的包洪军曾从事设计与房地产工程,然而内心向往乡村的包洪军最终还是回到家乡务农创业。
秋口村传统的人力耕种模式与碎片化的农业用地极大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2009年,包洪军在家人支持下采购了第一台插秧机。第一年,他就在本村流转500余亩土地用于水稻种植,集约化的生产极大提升了种植效益。于是他又进一步扩大了经营规模,将水稻经营区扩大到周边的界联村、三口村等,规模达到1300亩。
随着规模扩大,包洪军的农业机械化计划便提上了日程。“由于资金有限,我本想向外租赁,但当时临安农机设备稀少,若从域外调入,成本、时间等都无法承受。”包洪军在窘困之下,通过经营腾挪,每两年为周期购置、更新农机,到2023年建立起了拥有超过60台农机设备的大型合作社。
“设备除了买,维护也是重头戏。”农忙时节的包洪军为了保障机械的正常运作,时常通宵达旦地进行设备检修。从最初面对设备故障不知所措的外行“小白”到如今的农机专家,包洪军的技术不断精进,现在只要有备件他就可以在一夜间完成设备检修。如今,包洪军还广泛接受当地村民的农机修理求助,平均一年就有上百次的线下维修保养记录。
“捧好老百姓的饭碗,管好老百姓的口粮”是包洪军创业之初的方向,也是一直勉励他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动力。如今的包洪军每年为周边民众提供的农机社会化服务达20000亩,同时他还将“共富之歌”唱到了杭州之外,在丽水松阳地区,他接手2200余亩梯田,用山区中小农机,将松阳打造成浙江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梯田景区,广泛惠及当地民众。
【记者手记】
近年来,杭州市农业农村局着力加强农业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农业双强技能水平,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至2023年年底,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198期,培训“新农人”11960人次;利用中央、省、市、县级补贴资金5646.4万元,购置新机具12062台套,促进新机具的引进推广,加快了“机器换人”步伐,为富有创业激情和创新精神的“土专家”们提供机械支撑,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来源: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