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法治网---中经视觉旗下重点法治网站
欢迎您进入中经法治网!
首页 > 新闻资讯
脚踩土地逐梦田野 坚持走三农共富之路
来源:中经法治网 2024-03-11 07:36:06

  闲置的角落、磨损的零部件、陈旧的铁皮……透过这台精心保留下来的废旧收割机,仿佛可以看见黄绿相间的稻田中,收割机在田中轰轰作响,农民在田间地头大丰收的景象。如果说“风吹麦浪,是春天在大地上写下的散文诗”,那么农机手就是在稻田里用汗水创作的艺术家。

  “日未出而作,日已落未息”。在田间劳作的郑户南曾无数次想过做农民是不是一辈子都要这样度过。但从1998年,郑户南引进杭州市第一台进口的洋马收割机开始,命运的齿轮就开始转动了。他用机械化的手段彻底改变了劳作的方式,也走出了一条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道路,凭借着勤劳善良、执着坚韧的优秀品质,他把田间地头变成了桃花源般的理想家园。

  敢想敢做,敢为人先

  “随大流是既安全又稳妥的做事方式,但往往敢为人先的人才能做出不一样的成就。”从小就在田间劳作生活的郑户南,深知农民劳作的辛苦与不易,“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够解放农民双手,减轻他们的劳动负担呢?”这是郑户南一直思考的问题。

  1998年,郑户南从家里拿出压箱底的3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十多万元,东拼西凑地买了一台进口的多功能“洋马”收割机用来收割稻子。

  这个决定在当时是一种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冒险。然而郑户南却坚持要这么做,因为他始终认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质疑和非议,但不试过怎么会知道能不能成功。”对于村民和家人的不解,郑户南没有作过多解释,而是选择了用实际行动让大家看到机械化收割的作用和成效。

  “其实,不仅是为了我自己,也是为了村民们,无论其他人如何看待我,我都要将机械化坚持下去。”幸运的是,农业机械化的高效让郑户南摸索出了农村致富的新路子,为了扩大市场,他一直密切关注农业动态,了解和采购更先进的智能收割机,并在2005年创立了杭州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廻龙农机合作社。“小时候就跟着父母在田里耕作,农业早已在我心里扎根,我只想专心致志地把农业干出一番事业。”从传统的人力耕作到机械化耕作,对于田间地头的各种事项以及困难辛苦,郑户南都了如指掌并深有体会。

  “我试成功了,大家都看到了,想跟我一样去尝试的人越来越多,那我就带头让农民一起富裕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郑户南向村民们宣传机械化生产的作用和好处,让村里实现家家户户机械化收割。除此之外,郑户南还会在能力范围内远赴贫困地区,帮助困难农户收割庄稼。几十年间,他带领社员每年前往云南、贵州、四川、河北、江苏、新疆等地进行跨区作业,为农户(农场)收割上百万亩,约为农户(社员)增收节支上千万元。其间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乡、贫困县免费收割 4000 多亩。

  值得一提的是,当他得知杭州对口支援的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陵江镇因降雨急需收割水稻时,迅速抽调三台收割机为该镇开展水稻无偿抢收服务,及时收割水稻1千多亩,惠及4个行政村、385户群众家庭。

  郑户南不仅关心困难群体,还热心公益活动。这些年来,他曾创建全国最大村邮站,解决最后一公里邮政服务问题,服务当地百姓和外来务工人员15000人,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流转土地上千亩进行规模水稻种植,保障流转户有固定回报收入。他向地震灾区、贫困山村、敬老院和希望小学等捐款数百万元,并积极参加九三学社杭州市委开展的扶贫活动,为他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服务三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新时代产生新农村,新农村需要新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扎根在农村。”作为一名最基层农民人大代表的郑户南,始终站在农民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如何能够让乡村走进人们的视野,如何能够盘活乡村资源被全社会共享?郑户南大胆思索、积极创新,多次提出“数字改变三农”的意见建议,为乡村振兴发声。

  为此,郑户南在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关于数字改变“三农”,打造“农村大脑”平台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在杭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关于推动区域品牌与数字技术“双驱”共富工程的建议》,在杭州市西湖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打造“农村大脑”,让数字技术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推动器的建议》等近十件关于数字赋能三农的建议。

  “所谓‘农村大脑’,是指集合农业、农村、农民完整的数据与信息。通过专业平台,令其在产业发展、要素配置、金融服务、乡村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在人文建设中,我希望借助数字技术让劳动成为快乐,优化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出现根本性的提高;让社会资源得以高频参与,让劳动者实现各尽所能、按需收获;让新时代农民找到存在感、自豪感、荣誉感,从而补齐‘美丽乡村’建设中思想领域的短板,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打破农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从一位农机专业户到创建农合社规模种养殖,再拓展农机化全国跨区作业推广;从建设区域农耕文化园到发起区域文化研究会;郑户南以区域文化为基石创建“泗乡公社”品牌,以品牌联盟和新型合作共享架构开发“数字化泗乡公社”新型合作平台。目前,他正推动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共享、共创、共建、共富为战略的“新知青劳动实验室”创新载体,以推进泗乡公社品牌联盟的农场、茶园、食堂、茶馆、茶客栈、共富驿站、共富体验场等场景及创办共富体验日热点来探索“双驱”共富工程实效体验并得到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单位与来访院士专家的肯定和指导。

  据悉,农合社已与九三学社省、市、区委员会、杭州市中华职教社、杭州市劳模工匠协会、西湖区委宣传部(文明办)、杭州市西湖区供销社(农合联)、浙江经贸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财经大学、西湖职高、西湖区社区学院等建立实践基地及共富合作关系。

  有知识、懂技术、善思索、敢实践,郑户南既可以挽起袖子、卷起裤腿下田耕作,也可以伏案思索、敢于创新让想法变为现实,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指引下,脚踏实地、勤劳肯干,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凭借其坚定的信心延续着一代又一代农民的梦想。

  全国劳动模范

  九三学社全国优秀社员、九三学社浙江省社会服务先进个人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浙江省十佳合作经济人物、杭州市十佳农村青年等

  入选首届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

  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杭州市第十五、十六届人大代表

  西湖区“最美丽人物”、西湖区“最美同心人物”

  榜样力量

  西湖区回龙社区党委副书记张建平:

  自2006年与郑户南相识,我见证了他不远千里为贫困地区农民提供收割服务的善行,也见证了他自筹资金为村民开办村邮站、资助贫困学子入学圆梦的义举,他将劳模精神融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将无私奉献的精神洒向了全国各方的土地。在我的眼中,他不仅有着坚强的毅力,而且有着极强的行动力。多年来,他始终服务于三农,并组建团队,大胆探索、创新研究,希望通过数字科技促进农业现代化、数字化,带领泗乡区域百姓,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勇前进。

  西湖区区管退休干部郑利永:

  在我的印象中,郑户南是农村发展的带头人,他创办农业专业合作社,组建农机专业队,为当地及外省农民提供农机服务;他也是文化的传承人,不仅组织当地文化人成立泗乡文化研究会,挖掘整理了多件非物质文化史料并出刊泗乡文化文选一、二、三集,同时,为《泗乡戏曲志》《茶韵泗乡》专著的出版投入资金;此外,他还是青年人的引路人,他经常给予年轻人思想上、经济上的帮助,引导青年人积极融入新时代的蓬勃潮流中。而作为省、市、区的人大代表,郑户南积极听取人民的企盼,向人大提交建议案,建言献策,为百姓解决急难愁盼的实事小事,深受各方好评。

  “郑”在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农民,任何时候都不能漠视农村。而要搞好“三农”工作,关键要有一支爱农村、知农业、懂农民的专业队伍。郑户南就是这支队伍中的杰出代表。

  在郑户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六个气”:

  一是农民的土气。作为农业合作社的带头人、领头人,长期深耕农业生产一线,做到接地气,保持农民的本色本质,让农民成为社会尊重的职业。

  二是书生的意气。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纯粹和清澈,始终保持着创业当初时的激情和梦想。

  三是战士的勇气。在带领企业发展中,始终保持着战斗精神,不怕困难,不惧风险,敢啃硬骨头,迎难而上。另外,作为省市区三级人大代表,仗义执言,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不做绅士做战士,是最美人大代表。

  四是商人的财气。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坚持可持续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让好事能够经常地做,不断地做,永久地做。

  五是智者的睿气。在工作中和待人接物时处处体现了他的高智商、高情商。他将互联网、数字化运用于农业生产中,创造了农业+数字的崭新模式。他是农民中的企业家,企业家中的农民。

  六是副会长的大气。一直大力支持市区劳模工匠工作和劳模工匠之家建设。尤其是在建设西湖区劳模工匠之家时,充分展现了户南同志的大气。

  郑户南的“六气”,铸就了一个新时代农民的崭新形象。

  来源:每日商报

(责任编辑:雅君)
 
中经法治网---中经视觉旗下重点法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