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法治网---中经视觉旗下重点法治网站
欢迎您进入中经法治网!
首页 > 基层动态
“后劲”比“起跑”更重要
来源:现代金报 2025-07-07 13:14:35

  每年暑假,总有一些家长会给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报拼音班、写字班、算数班等,认为提前灌知识就是为小学铺就“快车道”。然而,一些小学老师对这种“知识抢跑”现象频频摇头——“就像让幼儿硬扛杠铃,看似提前发力,实则伤了根基!”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保持学习状态,很多小学也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园的“向下衔接”,这也成为支撑孩子走得更远的关键力量。

  “知识抢跑”埋隐患

  提前灌的“夹生饭”难消化

  “开学第一天摸底,42个孩子里只有4个是真的‘零起点’,另外38个或多或少都学过拼音,但学习途径杂乱:有家长自己教的,有在培训机构学的。”宁波某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表示,很多家长让孩子提前学拼音,对于小学的正常教学并不是一件好事,比如有些孩子学拼音方法不对,往往导致发音不标准,有的孩子把“h”念成“哈”,还有的平翘舌不分。

  这样的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位老师指出:孩子们学习中的错误一旦固化,进入小学后很难纠正,课堂上老师得花费大量时间挨个听写纠正,拖慢教学进度。更棘手的是,有些孩子因为提前学过一点拼音,觉得自己会了,导致课堂上走神,错过老师讲解的拼读逻辑,入学两个月后出现“会认不会拼”的尴尬局面,反而不如零起点、系统学习的学生进步快。“就像吃了夹生饭,看着熟了,吃下去却消化不了。”

  对于“知识抢跑”,很多小学老师都有着自己的理性认识。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吕老师表示:“‘赢在起跑线上’不意味着一定要抢跑。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学习的习惯,这才是需要不断去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点滴出发,带着孩子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和数学。陪伴孩子读一本绘本,认识更多的字。和孩子散步的时候,一起数数河边的树和石阶,培养孩子的数感。当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我们只需要静待花开。”

  一位小学校长用自己孩子的经历佐证:“我儿子上小学前没学过拼音,入学后跟着老师系统学,也学得很好啊,再加上从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阅读量比很多同龄孩子都大。”他认为学习就像一场长跑,“后劲”往往比“起跑”更重要!

  从剥虾到拍皮球:

  这些素养才是“长续航”关键

  相比于知识衔接,很多小学老师都认为兴趣、能力、习惯的培养对于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更加重要。

  宁波市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徐朝燕老师就表示,生活能力是学习的“底层支撑”,一个无法保管文具的孩子,每节课都在找铅笔、橡皮,自然无法专注听讲;不会自主用餐的孩子,午休时间饿着肚子或弄脏衣服,下午学习精力必然下降。知识可以通过教学弥补,但生活能力缺失会直接瓦解学习基础。

  “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安全感,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生活适应。”徐老师举了两个例子:一名学生入学时识字量少但自理能力强,一周后适应节奏,课堂逐渐专注,而另一名学生入学时能背数十首古诗但不会整理书包,因为一直找不到上课要用的书本或本子,书包里乱七八糟,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也经常分散。

  对于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一年级班主任金老师同样深有体会:“例如要找到下节课要用的书本,放到桌子上。老师已经拿起书本展示,但对于有的孩子来说,明明书在眼前,却找不准到底是哪一本。而自理能力强的孩子不仅能很快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能做小老师教其他同学如何整理。”

  金老师发现,平时在家参与家务的孩子,也总会在班级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帮这个同学装东西,帮那个同学发作业。用主动和热情让大家更快认识这个能干的小帮手。还有个有趣的小细节:刚入学那会儿,但凡午餐有虾,有些孩子会说:“我不爱吃虾。”其实,是孩子不会剥虾壳,这个时候自理能力强的孩子就成了这张桌子上最厉害的人,他一边剥虾,一边讲解如何操作,浑身充满自信。

  在学习方面,老师们则更强调兴趣的激发。

  一位老师表示,小学老师并不要求孩子一入学就有高知识储备,但要有对“知识”的探索欲望,要会倾听、愿意交流,能接纳别人的想法和意见。“例如上课的时候眼睛会跟随老师的图片、字卡、数字而动,有耐心听老师把话讲完,在交流的时候能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这是学习初期必要的、端正的学习态度。”

  善于坚持,这也是学习路上的必备能力之一。一位老师表示:“我们有个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拍皮球了,后来进入小学后已经养成习惯,一直坚持训练,高中时成了校篮球队主力。而且这孩子不光运动好,成绩也很好。我认为运动培养的专注力和抗挫折能力,为他的学习注入了‘长续航’的电量。”

  小学应更加主动

  “双向奔赴”才是真衔接

  “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是孩子们必将经历的三个重要衔接节点,但只有幼小衔接被写入法律,可见这一问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也足以看到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学前与特殊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干部孙丽娜认为,幼小衔接受关注程度高有其复杂的社会、文化、教育等原因,“学前与小学分属两种教育体系,学段间差异大,且此阶段儿童年龄小,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足,学业竞争压力前移,再加上教培机构推波助澜,幼小衔接问题更为凸显。”

  202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幼儿园和小学在幼小衔接中是双责任主体,幼儿园和小学应协同合作、双向衔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幼儿园与小学应当互相衔接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这些规定均意味着小学要主动承担起幼小衔接责任,主动向幼儿园衔接。

  孙丽娜建议,小学可以从几方面来做好幼小衔接:在环境上,创设富有童趣和挑战的物理环境、包容和支持的心理环境等,帮助儿童建立归属感;课程教学上,坚持“零起点”教学,降低课程难度、减缓课程坡度,帮助儿童建立自尊和自信;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注重儿童学习的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帮助儿童从直接经验学习逐步过渡到间接经验学习;在家校共育上,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家长调整好心态。“总之,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小学、家庭一定要形成合力,协同共育,方能为儿童提供最有效的支持。”孙丽娜说。

(责任编辑:辛文)
 
中经法治网---中经视觉旗下重点法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