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终于见到你们了!”6月15日,在迪丽热巴家门口,她的父亲激动地握住了前来家访的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行知职校”)党总支书记裘宏山的手,感慨道:“女儿电话里说老师和父母一样亲,今天我才懂得这话的分量,看到你们,我就放心了。”
寻常家访半日可达,而在宁波慈溪,对宁波行知职校民族融合部的教师而言,却是一场穿越山河的“长征”。他们要乘坐40多小时火车,途经8个省份5000多公里,将在宁波求学的新疆学生平安送返家乡。
6月11日至18日,该校17位老师跨越山河奔赴新疆,通过暑期家访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状况,助力学生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手绘路线图
7天疾行1500公里
自2011年以来,每年9月,该校老师都会远赴新疆接学生入校,次年暑假前再把他们送回新疆。寒来暑往,十四载光阴流转。
今年已是学校民族融合部主任励姜第44次赴疆之行。他的办公室,挂着一幅手绘的《万里家访路线图》,从路线规划到住宿安排,每一个环节都精心准备。
本着“学生生源数较多、地州市不重复”的原则,今年,他们确定了家访的区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着每一个家访点和学生姓名,还做了详细的表格进行每日家访安排。
17名教师兵分5路,7天疾行1500公里。当地上午9点才用早餐,家访组9点半便已出发,常常忙碌至晚上七八点才结束。他们的行程表里,除了早晚两餐,几乎只有“在家访”和“在去家访的路上”。
走进“家门”
叩开学子与家长的“心门”
精河县,古“丝绸之路”北道重镇,静卧于新疆西北。6月12日清晨,励姜一行驱车前往,探访两位特别的学生。
阿尔法,该校15级数媒专业毕业生。2018年升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深造,后留在浙江工作。如今年近而立,他萌生了新计划——回到精河自主创业。
苏巴提,23级学教专业学生,深受哥哥阿尔法影响,来到慈溪,如今即将升入高三,面临高考路径的重要抉择。
见到远道而来的老师们,一家人激动不已,一个劲儿地对国家的政策帮扶和老师的关心表达感激。父母殷切询问儿子在校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言语间满是对孩子未来的厚望。
“人生路上,正确的选择往往比盲目的努力更为重要。我们能做的,是为孩子们铺就多元选择的基石。”励姜一行结合兄弟俩的特点,细致分析,给出了生涯规划建议。
六年级的小儿子艾力凯木在一旁听得认真,他说,“要好好努力,像两个哥哥一样去浙江读书!”
在阿热依家家访时,父亲担心“叛逆”的女儿给老师们带来烦恼,励姜坦诚回应“进步大,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了”,一下子拉近了彼此之间距离,增加了信任。
在励姜的提议下,大家一起翻看老照片,意外发现姐妹俩写给父亲的文字,他顺势鼓励有朗诵特长的阿热依现场演绎,女儿深情的诵读让父亲悄然拭泪。临别时,励姜将朗诵片段剪辑成视频赠予家长,一次常规家访,升华为传递爱与理解的珍贵瞬间。
6月15日,行知职校党委委员胡盈瀛老师一行穿过散落着牛羊的草场,抵达24级学教班学生松哈尔的家。院中桑葚树枝叶舒展,树下立着一个胡杨枝搭成的简易篮球架,木板篮板已被磨得光滑发亮。
这个曾获伊犁州八项全能比赛冠军的男孩,因意外受伤错过体校梦想,后来他辗转来到行知职校,重新点燃体育热情。松哈尔的父亲汉语生涩,母亲则几乎不会说,他们只是安静地端上热腾腾的奶茶,目光温和。
松哈尔说:“爸妈很支持我的梦想,他们给我买篮球,买钉鞋,当我受伤没考上体校时,他们只对我说‘没关系’。”简单的语言如无形的风托举着雏鹰的翅膀。
“我喜欢体育,我还想考体校。”松哈尔对梦想的执着,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也进一步拉近了师生的心灵距离。
一次次促膝长谈后,老师们无不感慨:无论家境如何,父母都将最珍贵的爱给了子女,那份深切的期望,沉甸甸地落在每一位教育者的肩头。
不仅关心学业
也牵挂毕业生就业和发展
不仅对在校生进行家访,老师们还始终牵挂着毕业生们的去向和发展。
20级学教班学生哈丽努尔,如今已是新疆职业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二学生。回访时,她正在新源县心连心幼儿园实习上课。
看到教室墙上小朋友们的画作,行知职校美术教师师枫楠很高兴:“你看,当时几个职校只有我们开设了国画课程,现在小朋友们的画里就有当年我教哈丽努尔的技法。”
目睹学生将所学技艺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新疆大地,老师们很欣慰。
得知曾经朝夕相伴的慈溪老师一行要经过精河,在乌鲁木齐工作的毕业生、20级烹饪班贾自豪,抱着一个足有10公斤重的西瓜连夜乘坐火车赶来。
贾自豪从小由叔叔抚养。初中毕业时,叔叔给了他三个建议:学正骨按摩,越老越吃香;学厨艺,至少饿不着;学理发,上手快。
最终,他选择了厨师之路,并报考了开设烹饪专业的行知职校,在校期间获宁波技能大赛烹饪赛项三等奖。如今,贾自豪在乌鲁木齐自主经营餐馆,对慈溪三年的求学时光满怀感恩。
揪心的叩门声在巩留县响起。6月16日,家访组意外得知去年考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马英同学正休学在家,便临时增加家访。交谈中得知,因经济压力,她打算打工攒够学费再复学。
“没想过申请助学贷款吗?”胡俊老师关切地问。
“我怕……怕以后还不上。”马英面露忧色。
胡老师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她:“别担心,助学贷款就是为了帮助像你这样的学生,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知识,真的能改变命运。”他细数多位在宁波求学的新疆学子借助贷款完成学业、改变人生的真实故事,一个个名字如同星火,重新点亮了马英眼中的希望。
14载坚守
用真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新疆地域辽阔、家庭分散,传统的入户家访虽深入,却难以覆盖全面。行知职校积极探索创新,精心设计了“组合拳”:入户家访、集中家长会、毕业生回访、兄弟院校参访等,不断拓展家访内涵。
回望14载家访路,背后是沉甸甸的付出与硕果。
据统计,自2012年首次开展暑期新疆学子家访至今,他们的足迹已遍及天山南北,学校先后组织了26次万里家访,走进225户在校学生家庭,累计回访优秀毕业生40余名。
同时,老师们深入初中学校40余所,走进社区、农村10余处开展招生工作,宣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用脚步丈量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壮阔版图。
14年来,行知职校共为新疆培养了1000余名职业技能型人才,其中600余名毕业生成为建设新疆的生力军,近200名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进一步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