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落于四川省宜宾市的李庄古镇,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建镇史,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是抗战时期保留中华文化火种的港湾。9月4日,中国旅游报社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开展的“活力中国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李庄古镇,探寻这座历史文化名镇背后的故事。
“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在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内,一段85年前的电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短短十六字背后,是一段文化抗战的伟大历程。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同济大学被迫内迁。1940年,已迁至昆明的同济大学仍不断遭到日军尾随空袭。危难之际,李庄群众和32名乡绅联合发出了那封16字电报,主动对同济大学师生伸出援手。
一封电报,一诺千钧。
“那年秋天,李庄的码头上人声鼎沸,一艘艘船只运来了一批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社会所、中国营造学社等教研学术单位的学者和师生。”博物馆展教辅导员罗静手指身后的复原场景,一边讲解一边回答着观众们提出的问题。
“大船无法靠岸,怎么办?乡亲们就摇着小船,凭人力将成千上万箱物资运到小镇”“想要一张‘安静的书桌’,怎么办?李庄的乡绅百姓把自家的房舍让出,挪了祖先牌位,让课堂搬进祠堂”……
李庄群众在风雪中抱薪,师生们也用自己的方式反哺当地,一同践行赓续文化命脉、留存民族复兴火种的家国之诺:医学院师生为李庄群众治好了“麻脚瘟”,并向群众普及医学知识;工学院教师王达生发明了“达生灯”和浅水汽船,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工学院学生、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王守觉修好了废旧收音机,让抗战胜利的消息第一时间传遍李庄……
就这样,一个常住人口只有3000余人的小镇克服诸多困难,为赓续中华文脉、支持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重镇、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在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内,20岁的大一学生小萧在“不为繁华”主题展区久久驻足,仔细阅读着学社在李庄时期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作出的贡献。“在这里,我学到了先辈们对家国的坚守,也为李庄百姓的抉择与大义深深感动。我会以先辈们为榜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不为繁华,但得盛景。今年上半年,李庄接待游客约330万人次,同比增长73%,慕名而来的游客让这座古镇热闹起来。“近年来,我们不断传承红色基因,针对中小学生等推出红色研学体验旅行线路,上半年累计接待研学学生2.6万人。”李庄古镇景区管委会主任李春表示,下一步,古镇将通过深化校地合作、开展院地合作等推动研学活动的开展,同时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全方位打造李庄文旅融合多元场景。
80载岁月悠悠,长江日夜奔流,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漫步在李庄古镇,学生们坐在长江边的教室里潜心求学,琅琅书声在古镇久久回荡,而“文化抗战”的精神早已刻入李庄的基因,成为古镇发展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