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9月底,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现场,一位身着新中式提花盘扣外套的年轻人,用中英双语分享着她与乡村的故事。她就是来自阳城的“90后”省级乡村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氏珐华陶瓷技艺第29代传承人乔琳。
乔琳生于陶瓷世家,乔氏珐华陶瓷技艺传承数百年。这门技艺初创于元代,盛于明代,以造型丰富、色彩斑斓、工艺精湛闻名。乔琳的童年,满是与陶瓷相关的记忆,老式窑炉吞吐热浪,父亲沾着陶泥的双手在转盘上翻飞,母亲围裙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釉料。这些画面深深烙印在她心里,让她对陶瓷技艺生出了深厚情感。
乔琳曾在美国留学四年。一次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她看到珐华器展品上印着“阳城”落款,还看到各国观众为乔氏珐华器赞叹,那一刻百感交集:“所有对未来的规划都没了,只剩下一个念头——回家,把乔氏珐华传承下去。”
2015年,乔琳回到阳城县演礼镇坪上村,开始钻研乔氏珐华陶瓷技艺。回乡创业并不容易,一个基础动作往往要练大半年。拉坯、立线、上釉、烧窑,每一步都像修行。她的手指不知磨出多少伤口,连指纹都渐渐模糊。祖父看在眼里,轻声安慰:“泥要揉百遍才能成型,人也要千锤百炼才能成器。慢不是停滞,是让根扎得更深。”
十年磨砺,乔琳的珐华陶瓷技艺日渐成熟,还创办了珐华技艺工坊。但她没停下追求艺术的脚步,带领团队挑战珐华技艺巅峰——镂雕。这项技艺繁复精密,对构图、配色、火候要求极高。经过反复尝试,团队终于让失传的镂空珐华器重焕光彩,尽显雅器大美。
2021年,乔琳和团队成员创作的《珐华易地扶贫搬迁图瓶》被山西博物院收藏;同年,《珐华岁寒三友梅瓶》获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金奖;她的多件作品还拿下“百鹤奖”“百花奖”等国家级荣誉。
为让老手艺融入现代生活,乔琳全力投入釉色创新。在堆积如山的试片背后,她把釉色从5种拓展到150多种,突破了材料极限。同时,她推动产品与题材双重转型:让珐华以首饰、茶器等实用形态走进日常,跳出传统福、禄、寿主题,融入文学、漫画等多元内容,还引入工笔画技法,让画面颜色过渡更自然灵动、栩栩如生。
这份创新也让乔氏珐华走向世界:2021年,乔氏珐华茶具亮相联合国会议;2025年,乔氏珐华赏盘作为国礼赠予英国驻华大使馆。
乔琳的珐华技艺工坊,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还免费培训村民。工坊像磁石一样,把外出务工者“拉”回了家,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收入,让技艺在家乡“扎根”。脱贫群众和残障人士在这里重拾尊严,不少大学生毕业后也选择回到家乡、加入工坊。从这里,还走出了12名“市工艺美术大师”,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人才储备双赢。如今,村里的闲置房屋变成了工坊展厅,每天都有不少参观者。
“我突然意识到,我的成长早已和故乡发展紧紧连在一起。”乔琳说,“我不再是一个人奋斗,身边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我的追求也不只是提升个人技艺,而是让珐华技艺成为家乡的名片,让更多乡亲能在家乡的土地上实现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