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遵守规则的世界,这么有安全感。”今年“六一”前夕,灵石县青少年法治教育主题馆里,近30名孩子“沉浸式”体验时光隧道、模拟法庭等装置后,一名中学生向检察官分享了内心的触动。这温暖的一幕,正是灵石县人民检察院“小树苗”未检团队守护未成年人成长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小树苗”未检团队将“党建红”与“检察蓝”深度融合,创新构建“11248+N”未成年人保护综合体系,用专业与温情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晴朗天空,团队也先后获市、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党建铸魂:锻造守护未来的“硬核”团队
“初升、绿色、成长、美好”,这8个字不仅是“小树苗”未检工作室logo的设计初衷,更刻在每一名团队成员的心上。作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小树苗”团队始终以“两个堡垒”建设为抓手,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与业务堡垒拧成一股绳,打造出一支有情怀、有担当的专业化队伍。
团队创新推出的“1+N”社会支持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升级为“11248+N”综合保护机制,即以“让未成年人群体无案发生”为核心目标,组建一支党员先锋队,激活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青年干警创新活力“双引擎”,紧扣法治化、规范化、社会化、数字化4项要求,搭建8个多元化协作平台,凝聚起N方保护力量,织就一张覆盖全域的保护网。
“每次重温誓言,都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一名团队成员这样说。每年,他们都会在院史陈列室或法治教育主题馆举行宪法宣誓仪式,鲜红的党旗前,“守护未来”的誓言穿越时空,成为每位干警的行动指南。在“第一议题”学习、“三会一课”等活动中,团队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司法实践;以“透过业务看政治讲忠诚”等活动为载体,推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青年干警创新活力双轮驱动;在“权益岗在行动”等活动里,党员干警带头走进校园,以大量青少年帮办或出售“两卡”成为犯罪帮凶的案例为切入点,剖析电信诈骗陷阱,让法治课成为“行走的思政课”。
司法赋能:筑牢成长全程的“保护屏障”
“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始终‘零容忍’。”这是“小树苗”未检团队不变的承诺。在办理一起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时,团队打出“刑事抗诉+民事支持起诉+行政公益诉讼+司法救助”的组合拳,在从严惩处犯罪的同时,还联动开展了亲职教育,实现惩治与救助并重。该案被评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典型案例。
在“零容忍”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同时,团队坚持“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理念,严格执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全面落实社会调查、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实践中,他们搭建了帮教基地等多元化协作平台,联合县域9部门签订《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实施意见》,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构建未成年检察社会支持体系,对接教育部门为7名涉罪未成年人保留学籍,帮助解决就学问题;对接人社部门,为9名涉罪未成年人时时推送就业信息,落实就业帮扶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小树苗”未检团队精心设计了“沉浸式+研学式”特色帮教活动,依托煤炭博物馆、青少年法治教育主题馆、“蜜境之旅”蜜蜂文化园三大场馆开展法治研学活动,让罪错未成年人在体验中悟法、在研学中改过。不久前,在灵石之光煤炭博物馆的矿井实景模拟区,几名涉罪少年曾弯腰体验矿工采煤的艰辛,从井下安全规程中读懂法律红线的意义。
社会协同:编织覆盖全域的“七彩防护网”
“校门口等待的是几位白发老人,6名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其中2名来自单亲家庭……”想起第一次走进仅有6名学生的夏门镇梁家圪塔村小学的场景,“小树苗”未检团队负责人至今难忘。那天,她和同事们结合自编的法治读本,用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法律案事件,教育孩子们要知法、守法、用法,并向孩子们讲解了怎样保护自己。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芒,让团队更加坚定了“普法无死角”的决心。
为做好未成年人普法工作,灵石县检察院联合涉未相关单位共建青少年法治教育主题馆,吸引3000余名师生参观;党员检察官兼任法治副校长,累计开展普法活动200余场次,覆盖4万余人;联合妇联开展“‘未’你而来”行动,走进20所偏远农村学校,为40户困难家庭、1名服刑人员子女送去关爱,移送救助线索10余条。
为倾力守护孩子“七彩童年”,团队将“一号检察建议”纳入校园联合检查必查项,督促整改5大类安全隐患;与公安、教育联合推行教职员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解决校园周边售烟、学生公交安全等问题……从课堂到社会,从预防到救助,一张立体化的保护网越织越密。
法治教育,始于少年,走向未来。“小树苗”未检团队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以司法为支撑,以社会协同为纽带,让每一株“小树苗”都能在法治阳光下茁壮成长。正如孩子们所说:“谢谢检察官叔叔阿姨,我们会做守法的小公民。”这朴实的话语,正是对这份守护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