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运城是被黄河揽在臂弯里的地方,黄河流经运城8个县(市)、345公里,占全省1/3,是山西黄河岸线最长的市。近年来,运城市两级法院(以下简称运城法院)立足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与发展大局,以久久为功的韧劲、真抓实干的拼劲和善作善成的巧劲,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司法屏障。
法治利剑守护生态底线
黄河奔涌,滋养万物,但也曾面临不法行为的侵扰。姚某在黄河滩河道内偷挖河砂,妄图牟取私利,其行为严重危害河势稳定;袁某勤将跨省收集的危险废物铝灰非法倾倒、堆放,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隐患。芮城法院、万荣法院果断亮剑,依法对这些违法行为予以严惩。袁某勤不仅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处罚金100万元,还需承担高达1000余万元的铝灰转运、处置费用。
“运城市境内分布多条山脉、河流,域内滩涂、洼地、湿地众多,非法采砂、破坏黄河水域及流域生态等违法犯罪行为一度猖獗。全市法院把非法采矿和污染环境犯罪作为打击重点,秉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充分运用财产刑以及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对违法犯罪行为人进行全面追责。”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杜峰彦表示。
判决只是手段,生态修复才是目的。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运城法院的环境资源司法修复范围持续拓展、种类日益丰富,从传统的林地、矿山、河湖,延伸至珍稀动物保护领域,实现多层修复、立体保护。目前,已成功形成“补种复绿”林木修复、“增殖放流”河湖修复、“复垦还耕”农用地修复、“技改抵扣”污染防治、“砂土回填”矿山修复、“动物救助”珍稀动物保护等六种特色鲜明的生态修复模式。
运城的地下同样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曾几何时,闻喜是盗墓案件的重灾区。为守护历史文脉,近年来,运城法院重拳出击,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数百件破坏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倒卖文物案件得以审结,百余名被告人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有力震慑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闻喜县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庭长柴玲感慨:“每一个判决,都是对历史的敬畏,对文明的守护。”
打造专业化审判体系
2021年,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随后,全市13个基层法院组建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团队,逐步构建起一套覆盖全市的环境资源审判体系。“我们对纳入受案范围的近百种案由,统一识别标准,从立案、审理到统计,全程运用环资平台模块,确保审判工作精准与高效。”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杨云芳介绍道。
为构建全方位的环资审判模式,运城法院围绕黄河生态与文化保护,在生态脆弱区域和文物分布密集地带精心布局,先后设立6个司法保护基地、2个司法修复基地、4个专业法庭、2个巡回法庭,构建起“司法裁判+生态修复+多元化解+法治宣传”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多层次环资审判工作模式,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全要素的系统保护。
盐湖区一小区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形成大片污水区域,不仅影响居民生活,更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盐湖生态和文物保护巡回法庭法官多次前往现场勘验,通过巡回审理,判令该小区抽排污水,并制定科学的周边环境生态修复方案。
古堆泉,是我省19处重点岩溶泉之一,泉域内总有不法分子大量开凿岩溶井,毁林开荒、挖煤采矿、盗采滥采地下水等行为屡禁不止,破坏了岩溶水天然循环条件,致使下游水资源恶化。新绛县人民法院设立古堆泉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后,联合水利、环保、自然资源、电力等多部门,开展综合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汾河非法采砂、违规排污等行为,全力修复古堆泉生态环境。
构建多元共治保护格局
运城法院通过“司法协作圈”“联合执法圈”,构建起部门协同、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
5月15日,万荣县人民法院联合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局,向东岳庙发出文物《司法保护令》,为这座千年古建披上坚实的“司法护甲”。“这份《司法保护令》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为依据,结合东岳庙自身特点与保护需求,明确六条禁令,推动文保工作从‘末端治理’迈向‘源头防控’。”万荣县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马红军介绍道。
运城法院充分发挥《司法保护令》的督促监管作用,为文物保护构筑起坚固的法律防线,这也是“司法协作圈”和“联合执法圈”的生动实践。
此外,运城法院还与山西黄河河务局签署《服务保障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作意见》;与公安局、检察院、黄河河务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水务局、生态环境局、文化和旅游局、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等单位,联合签署《运城市盐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文物保护协作意见》……通过加强府院联动,积极建立司法、行政、社会相结合的文物保护综合协调解决机制,助力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文物保护工作格局。
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施行之际,运城中院与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运城博物馆共同举行以“法护华夏文明、共筑文脉传承”为主题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协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运城文物司法保护宣传基地同步揭牌,开启“法护文化遗产”的崭新篇章。
“根据协议,各方将在信息共享、协调会商、联合调研、协作解纷、资源共享、文物修复、联合普法等方面深化合作,不断完善文物与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体系,共同守护运城6205处不可移动文物,让这些烛照千年的文化瑰宝,在司法的护航下绽放新的光彩。”杨云芳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