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指尖在社交软件上轻轻滑动,一句看似寻常的“你好”,或许正藏着精心编织的陷阱。从线上“闲聊”拉近距离,到线下设局掌握把柄,再到步步紧逼实施敲诈,不法分子用“三步棋”将他人推向困境,最终也让自己落入法网。近期,临县人民检察院办理的李某某敲诈勒索案,正是这类犯罪的典型缩影,其作案手法的隐蔽性、主观恶性的深刻性,不仅给受害者带来身心伤害,也敲响了社交安全警钟。
精心设局——从“线上交友”到“线下勒索”
社交软件为人们拓展社交圈提供了新渠道,却也被不法分子觊觎,成为设局作案的“工具”。在李某某敲诈勒索案中,她精准利用微信“附近的人”功能物色目标,以交友为名主动搭话。起初,在日常闲聊分享生活、倾听诉求中,一点点消解对方的防备心,让被害人逐渐放下警惕,误以为遇到可信赖的朋友甚至潜在伴侣。
在获取被害人充分信任后,李某某以“见面加深了解”为由,刻意诱导对方前往偏僻、无监控的地点,并发生不正当性关系。就在被害人以为关系能进一步发展时,李某某却撕下伪装:拿出伪造的宫外孕诊断证明,以急需支付“治疗费”为由索要钱财,同时威胁被害人,若不妥协就将两人的私密关系告知其家人、单位,甚至谎称报案指控其强奸。
多名被害人在威胁面前选择妥协。他们害怕事件曝光,于是被迫转账,涉案金额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李某某并非初犯,2024年曾因同类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此次作案正处于缓刑考验期内,主观恶性极深。
作案套路——“三步”精准拿捏被害人心理
李某某的作案手法是经过“打磨”的固定流程,每一步都精准抓住被害人的心理弱点,环环相扣、步步紧逼。
第一步,伪装接近,降低警惕。李某某深谙社交心理,不急于求成,以交友、恋爱为幌子,通过社交软件筛选目标后,用兴趣爱好、工作日常、生活烦恼等话题打开话匣子。凭借耐心的倾听和共情的表达,让被害人产生遇到知己的错觉,逐渐放下戒备,为后续邀约见面铺平道路。
第二步,制造把柄,实施威胁。不正当性关系是李某某设局的核心筹码。她刻意选择偏僻地点见面,就是为了规避证据留存;伪造的宫外孕诊断证明,则为索要钱财提供了合理借口,增强了可信度。更狠的是,她同时打出隐私曝光和法律追责两张牌双重施压,让被害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三步,步步紧逼,榨取钱财。李某某抓住被害人怕丢人、怕担责的心理,明确索要金额。若被害人犹豫、讨价还价,就会升级威胁手段,直至达到目的。
法律后果——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或将受严惩
经临县检察院审查起诉,李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威胁、要挟的方法索取他人财物,其行为涉嫌敲诈勒索罪。
目前,李某某已被依法提起公诉。我国刑法明确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李某某的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还破坏了社会秩序与法律权威,其再犯情节更是加重处罚的重要考量,法律必将依法作出公正裁决。
检察官提醒
李某某敲诈勒索案并非个例,此类犯罪的发生,既源于不法分子的恶意谋划,又与部分被害人缺乏警惕、突破道德底线有关。为有效防范此类风险,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临县检察院检察官作出三点提醒:
洁身自好是前提。社交软件上的“陌生人”,背后可能藏着未知的风险。与线上认识的人交往时,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坚守道德底线,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勿因一时冲动陷入圈套。
保留证据是关键。若不幸遭遇类似威胁,切勿因害怕乱了分寸,妥协只会让不法分子得寸进尺。第一时间先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身份信息、伪造的证明材料等证据,为后续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法院定罪量刑提供关键依据。
国家法律是底气。我国法律既严厉打击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也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遭遇威胁时,最有效的应对方式就是果断向公安机关报案,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网络社交不是法外之地,道德底线更不能随意突破。李某某用“三步棋”设局敲诈,目前已被依法提起公诉。事实证明,任何挑战法律权威、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对每个人来说,擦亮眼睛识别风险,守住底线规范行为,遇到侵害及时求助,才是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