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是低风险偏好人群“心头好”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因兼顾流动性与稳健收益备受青睐。但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其收益优势正不断收窄。
这促使不少投资者寻找“替代品”。“现在很多客户选日开型理财产品,看重的就是流动性,我自己的钱也有很大一部分放在这类产品里。”上海一家大行网点副行长表示。
据了解,所谓日开型理财产品,是指每天开放申购和赎回的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它和现金管理类产品乍看相似,都有申赎灵活、资金流动性强的特点,适合打理零钱。不过实际操作中,两者在赎回机制、投资范围、估值方式等方面仍有区别。
日开型理财接棒“活钱管理”
普益标准方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现金管理类产品的存续规模为6.88万亿元,较去年12月末的7.31万亿元下降超过4300亿元。
另据民银研究报告,2025年上半年,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延续下行趋势。一季度末,现金管理类理财近7日年化收益率中枢为1.54%,二季度末进一步降至1.41%,上半年累计降幅扩大至27基点。
可以看到的是,近年来数次降准降息释放流动性,带动了市场利率下行,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及规模普遍承压。
在此背景下,不少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了同样具备申赎灵活优势的日开型理财产品,将其作为零钱打理的新选择。
数据直观反映出日开型理财的市场热度: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今年6月末,该类产品存续规模达10.92万亿元,存续产品5200款;今年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8769%,在现金管理类理财遇冷的当下,日开型理财已然成为活钱理财市场的突出亮点。
“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下行、日开型理财产品成为市场新宠,是当前金融市场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体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具体来看,日开型理财产品每日开放申赎,流动性强,适配短期资金管理需求;投资范围包含中短久期债券等资产,收益潜力高于现金管理类产品;同时,监管对现金管理类产品的限制不断加强,如规模管控、投资范围收紧、久期限制等,推动投资者转向替代选择。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表示,从当前趋势判断,日开型理财产品的崛起或成为长期趋势。从需求端来看,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对活钱管理的需求持续增长。日开型理财产品凭借灵活性与收益潜力,能更好地契合这一需求。从供给端来看,理财子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应对资产荒,日开型理财产品凭借中短久期策略和多元资产配置,有望成为承接存款搬家资金的重要载体。
银行发力代销业务
随着存款利率持续下行,“存款搬家”浪潮正席卷理财市场,今年上半年,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5万亿元,创下近十年同期最高纪录,表明相当部分普通存款流向了理财等非银部门。
银行一线人员对此趋势的感知更为明显,也因此积极地抢占代销市场。“感觉今年行业整体都更加重视规模的引导,我们现在的考核指标里,很重要的一块就是非存款类金融资产规模,以前很少会把它单拎出来作为一项指标进行考核,现在这项任务明显比前几年重了许多。”上述网点副行长表示,理财、保险、基金都算在内,从规模来看,理财的占比无疑是最高的。
多家机构预测,今年银行理财规模有望突破33万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研报中指出,当前,理财产品的“低波、稳健”特征对银行存款客户仍然具有一定吸引力,叠加存款利率低位运行且仍有一定下调空间,理财的存款替代定位预计将持续发挥作用。这一趋势背后,是银行在息差压力下,对长期限定存价格调控的侧重,“因此理财的存款替代逻辑,一定程度上也服务于银行的负债成本优化战略,从代销角度具有增长动力。”